我的写作启蒙老师散文
人的一生啊,会遇见无数个人与事,有的惊鸿一瞥,波澜不惊;有的一见倾心,辗转反侧。人生的每一次你我的遇见,我觉得都是缘分,今生的执念。可能那个前生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今生才为你洒落一地花瓣的人,也许就在你不经意间擦肩而过。
我读书的时候就喜欢数理化。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在企业里大部分时间都与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打交道,应该说与文学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啊,然而一个特殊的机会,遇到一个台湾朋友——他的写作对我很有启发,让我彻底转变了想法。这还得从头说起……
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我参加国家组织的赴台湾技术考察交流活动。台湾肥料公司副总经理戴钦松先生接待了我们。台湾的同行们的热情好客,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温暖,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的戴先生看样子很年轻,但实际已经50多岁了,曾留学国外,在与我们进行技术交流时,常遇到用中文难以表达的专业术语时,就会蹦出一两个英语单词来。高高的个子,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健谈、爽快,很有学者风度。
戴先生告诉我们,因工作关系他常常奔波大陆与台湾之间。那时去大陆的人很少,他经常和同仁在一起谈论去大陆的感受与体会。他还说,每次从大陆回来后都写了不少游记,同事都争先恐后阅读,看完文章后都说见此文就好像亲临其境一样。听到这些鼓励,他很受感动。下决心要多写些去大陆各地的游记和反映现实人民生活的文章,让同仁们都知道祖国大陆翻天覆地变化情况,久而久之,写成了厚厚的一本一本书。他自己说,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不论到了什么地方,都细心观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
听他介绍,心里很受感动,非常佩服这位台湾同胞的勇气和毅力,在当时那种环境之下,戴先生就能作出这样的努力,不简单,有勇气,真是可歌可敬!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位戴先生多年来为海峡两岸沟通做出的贡献啊!
时间久了,我们慢慢地熟悉了。考察期间空闲的时候,我请他谈谈写作方面的诀窍。他微微一笑,沉思了会,他平静地说,“诀窍”没有啊,我的体会就是:多看、多听、多记、多思、多写。然后又给我们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我慢慢听着认真记着。“君子一席话,胜过十年书。”真是受益匪浅啊!在离开他的办公室里时,他把自己多年写的游记和如何做人做事的一些哲理文章赠送给我作为纪念。
台湾三月份,春色满园,百花争艳。我们先后到了台北、台中、苗栗、新竹、高雄等城市,考察了工厂。并游览市容和一些名胜古迹,如故宫博物馆、阿里山、日月潭、垦丁公园等。
看到这些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那些风景绚丽的山川,激动得我常常夜不能寐。广泛接触了台湾企业的朋友,深深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情谊。想起在初中时,地理课的老师给我们讲过,在我国的东海与南海相交的海洋面上,有个我国最大的岛屿,人口20xx多万,面积3。6万平方公里,像红薯形状,这就是祖国宝岛台湾。当时我曾问老师,将来长大了,能不能去看一看?老师笑了,并没有回答。同学却讥笑说,你作梦吧,吃红薯还差不多!现在竟梦想成真了。想到这里,我流下了热泪……我决心拿起笔来,向戴先生那样,把我看得到一切都写出来,让我的同学、老师、同志们都能知道啊!
我按照他的方法,在台湾考察期间,每天细心观察揣摩,晚上回来做笔记很晚才休息,并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经过一段准备,回来后先后写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锦绣河山美如画”“风景这边独好”“细雨霏霏凭筠园”等文章,均分别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化工报、警钟长鸣报、辽宁工人杂志、盘锦日报、辽河化工报等。在香港中转时,看到香港“回归祖国”前的一切变化,又写了“香港好、国家好”的散文,还曾获得征文大奖呢!
从此,我也一发而不可收。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当着一种创作兴趣。写身边的事,写看到的事,写自己的经历,把她变成对生命营养愉悦的正能量。凡是有出差机会,不论在国内或国外我都坚持这样做。但有时遇到困难时候也想动摇,譬如,在某报上发表的“漫步,清昭陵”这篇文章时候,写作时有的地方拿不准,想打退堂鼓。但想起当年在台湾听戴先生的一番番话语时,就鼓起了勇气,不能气馁,想办法克服。自己就到图书馆去查了《中国通史》《中国皇帝全传》《沈阳名胜》等资料,反复核对,最后才把这篇文章完成。
弹指一挥间。十几年过去了,寒冬逝去,冰雪已融。退休后时间充足,我更是马不停蹄地写作,先后在报纸、杂志发表许多文学作品,成为省、市作家协会会员……每当我有时间捧起这一篇篇昔日的习作时,真是回味无穷啊,就会思绪万千,想起戴先生的丝丝教诲,想起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我几次想拿笔来写信向他述说这多年来的收获和体会,述说我的感激和思念之情。但不知从何说起,琢磨许久,就以今天这篇文章题目“我的写作启蒙老师”开始吧……新的一年快来到了,祝戴先生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戴先生的单位通讯地址我还清楚的记得是:台北市南京东路二段90号。